家长过度的溺爱,只会让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

父母生儿育女,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。而爱的唯一目标,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。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,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,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,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。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这样的,“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口里怕化了”有点过分溺爱孩子,甚至不少学校也对学生小心翼翼:不敢说重话批评。

10岁的小许目前上小四年级,这孩子从小头脑就聪明,学习也不错,唯一缺点是胆子很小,一直以来倍受母亲和外婆的溺爱。一次,小许犯了错误,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,小许立刻觉得很委屈,眼泪啪啪的流了下来,老师当时觉得很诧异,我又没打你,也没骂你,你哭个什么脸?你做错了事,老师说你两句怎么了?经老师这么一说,小许不仅没有缓和,反而越哭越厉害。最后导致下面的课也没法上,联系他父母接回家了。

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不少,心理上特别脆弱。不少老师对现在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,“心里很敏感,容易受伤,只喜欢表扬,不喜欢听批评的话”,轻者像小许一样,认识到错误,哭个鼻子不说话。严重点的直接无视老师,理直气壮的反驳。而越是对教育孩子没有方法的家长,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其他人优秀,就越容易过分溺爱孩子。

其实爱孩子,既要用心去爱,也要用脑去爱。“你最棒!太棒了!”为鼓励孩子自信,不少家长将赏识教育的话语天天挂在嘴边。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,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“赏识教育”,认为“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”。但有时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,让孩子陷入过分的自我欣赏中,对批评和建议反倒不以为然,反而失去效果。受到过分保护的小孩,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辈、爷爷辈、奶奶辈,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等等,因为从小就习惯了被家长的各种夸,说各种好听的话,进入学校后,不会再有人像爸爸妈妈一样每天对他说好听夸赞的话,与人交往不注意别人的情绪,一味的让别人赞美衬托自己,容易生气形成孤僻、依赖、抑郁的性格。

以后孩子踏入社会与人交际。不仅对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,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。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心理成熟的过程。当他们离开父母,进入伙伴世界,就会有另一种感受。伙伴关系和母子、父子关系明显不同。母子、父子关系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,而伙伴关系更直接、自由、真实、丰富、平等。孩子为了在伙伴中保持好关系,就必须得学会谦让、友善、情绪的自我控制,并发展独立性,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,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的义务。这对小孩社会价值的获得、社会能力的培养、健康人格的发展不可或缺。

 

 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妈咪折 » 家长过度的溺爱,只会让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

赞 (0)